top of page
搜尋

《猶宣小問答》解惑篇

一、什麼是彌賽亞猶太教和彌賽亞信徒?

什麼是彌賽亞猶太教?根據美國彌賽亞猶太會堂聯盟(Union Messianic Jewish Congregation, UMJC)的定義如下:彌賽亞猶太教是猶太會堂與猶太群體內所產生的一種運動。他們承認耶穌是彌賽亞,且仍擁有猶太人聖約的生活與身份,致力以妥拉為基礎和文化傳統,透過新約聖經的內容作為更新與實踐。彌賽亞猶太群體也有外邦人,這些外邦信徒完全參與並認同猶太人的生活與命定。

彌賽亞猶太教起緣於60至70年代的美國,當時吸引許多美國的猶太人信主,這些人信主後,普遍被家人和朋友棄絕,並且否定猶太人的身份,因此美國的彌賽亞會堂就成為他們主要的聚集處。在會堂裡不但可以學習基督信仰的真理,還能夠持守傳統猶太文化和節期,繼續維持猶太人的身份。

彌賽亞猶太教跟基督教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1. 不稱自己為基督徒,而稱彌賽亞信徒、信徒或是跟隨者。

主要原因是想保有自己的猶太人身份,畢竟長久以來「基督徒」一詞對猶太人來 講,幾乎是等同於「敵人」。因此,稱自己是彌賽亞信徒,一方面可以保留猶太人的身份,另一方面則是承認在耶穌裡的信仰。

2. 稱教會為會堂,並在安息日聚會。

猶太人選擇在安息日聚會是因傳統之故,同時也是神給猶太人的命令(出二十8~11)。此外,使徒行傳十五章21節說:「因為從古以來,摩西的書在各城有人傳講,每逢安息日,在會堂裡誦讀。」所以,初代信主的猶太人仍舊維持傳統,選擇安息日聚會。

3. 不守教會節期,而是過猶太節期,例如:逾越節、五旬節、吹角節、住棚節、修殿節、普珥節等。

猶太節期是神命令猶太人去遵守的(利二十三1~44),而教會節期是後來初代「大公教會」根據聖經,針對耶穌道成肉身的記載,對照相應的時間點所制定,目的是要讓信徒的生命可以有系統性地成長,至於教會節期的設立也有其聖經根據。無論是「猶太節期」或「教會節期」,重點都圍繞在神與主耶穌身上。

逾越節的時間與受難日、復活節接近,彌賽亞信徒知道逾越節被殺的羔羊乃是耶穌基督的表徵;修殿節(光明節)的時間與聖誕節相近,他們更相信耶穌就是世界的光,雖然彌賽亞信徒不會排斥教會節期,但是為了自己的猶太朋友,仍舊會選擇遵守猶太節期,並且透過這些節期邀請朋友參加聚會,將耶穌基督的救恩帶給他們。

4.會堂有洗禮的儀式,主要是以浸水禮方式施浸。

5.聚會型態保留傳統猶太教的方式,例如:以希伯來文朗誦「Shema」(申六4)、讀妥拉經卷、背誦傳統猶太禱告文。

6.使用同樣的新舊約聖經,但著重在摩西五經(妥拉)的教導。多數會堂的讀經進度仍維持傳統,以一年讀完摩西五經為主、先知書為輔,同時也看重新約的教導。彌賽亞猶太教摒棄一般猶太教所注重的塔木德、米示拿等口傳律法,以及歷代拉比的教導與條規。

一般猶太教如何看待彌賽亞猶太教?基本上,無論是極端正統、正統、保守或改革猶太教,都不認為彌賽亞猶太教屬於猶太教的一個宗派,反而是猶太教與基督教的混合體,因此認定彌賽亞猶太教為異端。

北美的彌賽亞猶太教在這幾年出現一些錯誤的教導,主要是新一代的領袖沒有受過正統神學訓練。最常見的是,在保留傳統猶太文化的過程中,反而過度高舉猶太教的律法主義。因此,已有一些福音派神學院,例如:Talbot School of Theology及Denver Seminary都有專門為彌賽亞信徒開設的課程。

彌賽亞信徒或稱彌賽亞猶太人,就是指相信耶穌為彌賽亞的猶太人,他們也相信三一神。兩千年來,有些人稱這群猶太人為希伯來基督徒、猶太基督徒或是拿撒勒派,他們不僅保有猶太人的身份、文化與傳統,遵守安息日及猶太節期,甚至部分信徒仍然堅持猶太傳統穿著和飲食條規。



二、什麼是猶太人回歸?

猶太人回歸聖地居住,最早的紀錄是在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這兩卷書記載有好幾批人分別從巴比倫遷回耶路撒冷定居,並且重新建造聖殿。到了主後七十年,隨著第二聖殿被羅馬軍隊摧毀,原本住在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又再次被迫四散流亡世界各處。猶太人有一個傳統,就是在逾越節的晚餐或贖罪日結束後會大聲祝福說:「明年耶路撒冷見!」即使他們散居在世界各地,但是想要回到耶路撒冷的心不曾改變。

希伯來文有一個字稱為עלייה(Aliyah),原來的意思是「向著高處上行」。不過,現代猶太人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個是猶太教儀式中,走到會堂台前誦讀「摩西五經」前的禱告文;另一個則是回歸到以色列地定居。

自主後七十年開始,儘管猶太人流亡到世界各地,還是有少部分居住在以色列。直到十九世紀後期,由於政治和經濟因素的影響,很多散居各地的猶太人遷回以色列,因此開啟近代回歸的浪潮。根據國際猶福差會的資料,從1882年至1948年,共有五次大規模的移民潮,這些移民成為現代以色列復國的主要人口:

1939~1948年間,英國立法限制猶太人回歸巴勒斯坦居住的人數,不論合法或非法,仍約有十多萬猶太人移居以色列地。以色列在1948年建國後,國會於1950年頒佈「回歸法」(Law of Return),讓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有權回到以色列定居,成為以色列公民。自1948年到如今,有許多猶太人回歸以色列,他們分別來自葉門(也門)、伊拉克、摩洛哥、衣索比亞(埃塞俄比亞)、印度、蘇聯、歐洲、北美和阿根廷等地。由於回歸的同時也帶入原居地的文化,致使以色列社會成為多元文化的大熔爐。

多數回歸以色列的猶太人經濟並不富裕,加上回歸後仍須學習語言、適應環境與建立新生活,因此有許多基督教機構資助他們機票和安家費用。台灣教會比較熟悉的機構有耶路撒冷國際基督徒協會(ICEJ),以及以色列半官方的以色列聯合呼籲組織(Keren Hayesod),這些機構主要向教會的弟兄姊妹募款,支助回歸以色列的猶太人。很可惜地,以色列政府為了保護猶太教信仰,限制基督教機構不能傳福音給資助的對象。因此,當我們在資助的同時,更需要思考如何帶領回歸的猶太人認識耶穌,讓他們因著耶穌基督回轉到上帝面前!



三、支持以色列就等於愛猶太人嗎?

耶穌在升天前門徒問祂一個問題:「主啊,你復興(恢復)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耶穌的回答很簡單,祂說:「父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徒一6~7)我們先不考慮門徒問的目的是什麼,但在當時的猶太人心中,他們仍然存有「復國」的盼望。

回顧過去的歷史,南國猶大自主前606年被巴比倫滅亡後,直到1948年以色列宣佈獨立建國,中間已歷經兩千五百多年,可見以色列復國是聖經預言的奇妙應驗。主後七十年,羅馬軍隊攻陷耶路撒冷,聖殿被毀後,猶太人就四散各處,僅有少部分的猶太人居住在耶路撒冷。從歷史各個時期來看,猶太人無論住在哪裡,由於宗教和民族性封閉的緣故,加上當地人的誤解,以致迫害猶太人的事件層出不窮,他們只好四處遷徙。

十九世紀末,東歐的猶太人遭受迫害,在錫安主義的鼓吹以及歷經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後,已經有60萬的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甚至以色列獨立建國後,仍有許多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因著當地政權的迫害,陸續移民回到以色列。至今有將近660萬的猶太人住在以色列,佔全世界猶太人口的43%。由於世界各地反猶主義的猖獗,中東地區穆斯林國家的敵視,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以色列的獨立是猶太人安居樂業的保障。

現今以色列面臨的挑戰不小,2018年是以色列建國七十週年,從2015年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排名發現,以色列在188個國家中名列第18位,被列入高度開發國家,國民平均年收入為35,770美元。事實上,以色列合一事工媒體總監Eitan Bar在他寫的〈愛猶太人的風險超過了你愛猶太人的彌賽亞〉一文裡提到:每三名以色列兒童就有一人正面臨貧窮,以色列在已開發國家中,兒童的貧窮排在第4位。由於缺乏資金和醫護人員,以色列的醫療體制正在瓦解。據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調查,以色列的貪污指數排名第60位。此外,在2012年的年度報告中,國際麻醉品管制局將其列為「主要製造商、出口商、進口商和使用麻醉藥品的國家」。在墮胎部分,每天約有55名嬰兒被殺害,而且是政府補助的醫療行為。

上述Eitan所提的現象,正是許多基督徒所陌生的。當我們支持以色列的同時,不要忘記她仍是世俗國家,離神對她的心意還很遙遠,不應一味地支持以色列政府、官員或國防軍等,這樣盲目的支持並不是愛猶太人。真正愛猶太人的方式,就是要為以色列百姓的得救禱告,為政府官員可以用神的智慧與合神心意的價值觀來治理國家,為當地的彌賽亞會堂不受正統猶太教的迫害,並且可以真正發揮社會影響力禱告。此外,還要為以色列周遭的穆斯林國家,特別是巴勒斯坦自治區的穆斯林禱告,讓耶穌基督的福音早日進到他們心中,使和平之子耶穌可以成為彼此之間的橋樑,並且放下長久以來的仇恨,真實地在基督裡合而為一。



四、傳福音給猶太人就必須全盤接受猶太文化嗎?

戴德生所創立的內地會,早期的宗旨是前往中國內地傳福音,當時的宣教士必須接受中國文化、穿唐裝,蓋中國傳統造型的教堂。如今傳福音給猶太人是否需要接受猶太文化,或仿效猶太人的穿著,這是值得再思的議題。

現今猶太人的文化主要是受到「塔納赫」(希伯來文聖經)以及「塔木德」(口傳律法及註解)所影響,舉凡宗教、教育、法律、社會規範、生活習慣、飲食,甚至是節期,都是出自這兩卷書,特別是塔木德詳細記載許多生活、社會和飲食規範,以及初代拉比們的註解。數千年來,從宗教衍伸的規範融入猶太人的生活與文化中,縱使有些人聲稱是無神論者,但觀察其生活和飲食習慣,還是可以看出他們是猶太人。

為什麼猶太人的文化如此獨特和與眾不同?利未記十八章1~3節提到「耶和華對摩西說:你曉諭以色列人說: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你們從前住的埃及地,那裡人的行為,你們不可效法,我要領你們到的迦南地,那裡人的行為也不可效法,也不可照他們的惡俗行。」影響猶太文化極深的十二世紀拉比邁蒙尼德認為,上帝如此要求是避免猶太人被當地人同化。正因為猶太人必須從外邦的文化中分別出來,因此才會造就出獨特的民族性。

當我們向猶太人傳福音時,需要全盤接受猶太文化嗎?上面提到猶太文化的獨特性只因為他們是猶太人的緣故,以猶太男人所戴的小帽為例,這個規定記載在塔木德,當一個猶太男人戴上小帽後,一方面表示對神的敬畏,另一方面是向世人宣告他的猶太人身分。因此,外邦男士戴小帽是不合宜的,除非在一些猶太人的宗教場合,例如:成年禮、婚禮、喪禮,以及進入猶太會堂或耶路撒冷的西牆,才需要戴上小帽以示尊敬。

傳福音給猶太人必須深入認識與了解猶太文化,但是不需要全盤接受,如此才能避免困擾或誤會。尤其在飲食方面,從聖經可以得知猶太人不吃豬肉、沒有鱗片的魚以及蟹蝦類。此外,保守的猶太人飲食必須將乳製品與肉製品分開烹調,例如:牛肉起司漢堡或焗烤起司肉醬麵都不適宜招待他們,因為這兩類食物不可同時烹調,並且需要預備兩套廚具,吃的時候也必須間隔一段時間,否則就會違反禮儀條規(出二十三19、三十四26),因此在宴請猶太朋友時要特別注意。

此外,猶太人對基督教極度反感,主因是早期基督教對猶太人的迫害,這個傷害至今已有千百年歷史,因此要儘量避免使用基督教的用語或符號,例如:以色列的救護車上不會有紅十字的符號,而是以大衛之星代替。過去有一位姊妹預備中國結送給以色列的朋友,卻因為十字的形狀造成誤會。因此,宣教士傳福音給猶太人時,建議一開始不要談論十字架的福音,應該先與對方建立深厚的關係,之後再逐漸帶入十字架的救恩。

雖然傳福音給猶太人不需要全盤接受猶太文化,但卻可以透過一些猶太傳統文化將福音分享給他們,特別是猶太節期,因為節期本身就是救恩的預表。猶太人相當看重節期中的逾越節,他們會回家吃逾越節晚餐,就像華人吃團圓飯。有些宣教士會宴請猶太朋友到家裡或彌賽亞會堂參加逾越節晚宴,在三、四個鐘頭的晚餐過程中,除了傳統的儀式外,還包括重要的福音救恩信息,特別是逾越節被殺的那隻羔羊,是上帝以祂的獨生愛子來替代,為了擔當世人的罪惡。當宣教士以此方法分享福音時,往往會令多數的猶太人驚訝,更發現基督信仰原來不是外邦人的宗教,而是上帝早已為猶太人預備的救恩之路。至於其他的猶太節期,例如:住棚節、修殿節(又稱光明節),都是很好的福音切入點。因此,如果能夠深入了解猶太傳統,就可以將耶穌基督的救恩帶進節期中。

一般傳統宣教策略是直接向福音對象傳講十字架的救恩,如今面對這群曾受過基督徒傷害的猶太人,我們無法單刀直入,而是必須透過長時間的友誼建立,認識並尊重他們的文化,才能有機會進一步跟他們分享福音。



五、什麼是基督教錫安主義?

談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探討什麼是「錫安主義」?錫安主義Zionism又稱「猶太復國主義」,從字面上來看是指猶太人回到錫安並重建家園。錫安主義是一個猶太民族運動,並不是宗教運動,它的目的是支持猶太人在以色列地(Eretz Yisrael, Land of Israel)建立自己的家園。錫安主義的發展初期,主要是對抗十九世紀以天主教為主的反猶主義,以及整個歐洲反猶情緒的高漲。

十九世紀末,原是匈牙利籍猶太裔的記者赫茨爾(Theodor Herzl)成立了「世界錫安組織」,並於1897年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第一次「錫安大會」。赫茨爾將錫安主義從理念推向實踐,漸漸地,錫安主義不再是一個理想,更是一種政治理念,一直到1948年以色列建國,錫安主義的具體表現達到高峰。如今這個詞除了指建設以色列國之外,更要對抗反猶主義。

基督教錫安主義Christian Zionism(基督教復國主義)是指基督徒支持錫安主義與現代以色列國,同時相信以色列復國應驗了聖經的預言。早在錫安主義興起之前,已有基督徒支持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建國,這是因為受到十九世紀初基要派神學家達秘(John Nelson Darby)提出「時代論」末世觀神學的影響。什麼是時代論?簡單來說,教會沒有取代以色列,兩者之間是有區別的,不能混為一談。以色列含括種族性、國家性及政治性,神賜給以色列的應許不能應用在教會上,現今的以色列國也是在上帝計劃中。時代論認為大災難結束前猶太人會歸主,並預備耶穌的再來,之後會在耶路撒冷建立一個新的王國。因此,當時就有福音派基督徒為猶太人的回歸禱告,甚至對英國政府進行遊說,後來在1917年發表巴爾福宣言的英國外交部長巴爾福公爵,也受到時代論的影響特別支持錫安主義。

二十世紀初期,美國神學家司可福(C. I. Scofield)將時代論的思維結合在他所著的「司可福串註聖經」(Scofield Reference Bible)內,隨後達拉斯神學院創辦人沙弗(Lewis Sperry Chafer)將其整理成一種神學體系,此舉不僅影響多數美國福音派教會成為錫安主義的支持者,還擴及到美國政府,例如:前美國總統雷根、小布希都非常支持基督教錫安主義,甚至參議院議長Dick Armey在2002年公開向記者表示,巴勒斯坦是猶太人的家園,美國政府應當幫助以色列清除約旦河西所有的阿拉伯人[2]。

基督教錫安主義對教會的影響不容小覻,除了基督徒如何看待現代以色列國,以及對以色列的關懷,還包括從過去支持以色列復國,到如今毫無條件全力給予經濟、政治、科技和國防上的支持。舉例來說,以色列在2016年每人年平均所得是37,400美元,台灣在2018年3月的平均所得約為21,000美元,由此可見二者之間的懸殊差距,但以色列部分官方機構仍向世界各地的基督教會募款,資助以色列的回歸事工。此外,世界各地特別是美國有許多基督徒毫無條件的支持以色列,不過以色列的回歸法依然禁止信耶穌的猶太人回歸。從聖經的角度來看,如果現今以色列的總理不認識上帝和耶穌基督的救恩,這個國家仍舊有不少地方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

洛桑猶宣會議LCJE在2009年3月針對基督教錫安主義發表一篇聲明,內容節錄於下:

我們相信,呼召以色列和列國傳福音給猶太人,這是聖經的使命和發自內心愛的回應,唯有透過個人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才能接受耶穌基督為彌賽亞。然而,我們看到今天基督教錫安主義在某些方面卻加深世人對猶太人的誤解,並且削弱猶宣事工所做的努力。我們發現,今日這些基督教錫安主義者在某些方面會讓猶宣福音事工挫敗,他們會透過提供非福音性的幫助來淡化福音信息,並且讓福音派基督徒向猶太朋友做見證時受挫,甚至分散了猶宣的福音資源。

因此,我們呼籲現今基督教錫安主義的支持者要對所有的基督徒敞開,確定他們的神學立場是否包括向猶太人傳福音。我們還呼籲自認為代表福音派基督教的媒體,他們為基督教錫安主義報導許多相關的信息,一方面自認為是福音派基督教的代表,另一方面卻阻止基督徒將福音傳給猶太人。我們同時也呼籲所有自稱為福音派的人,不僅要向猶太人表明他們的愛,更要向他們傳揚耶穌基督的好消息。



六、什麼是反猶主義(Antisemitism)?

從英文的字面意義來看,原意是指反閃主義,就是反對所有「閃族」的人,包括阿拉伯人和敘利亞人。反猶主義這個詞在1879年由煽動政治運動的德國人Wilhelm Marr提出,一開始在德國被當作「反猶太主義」的專有名詞來使用,但很快就用來涵蓋由古至今敵對憎恨猶太人的行動。

反毀謗聯盟Anti-Defamation League對於反猶主義(或稱反猶太主義)的定義如下:

只因為是猶太人的緣故,就對他們產生一種敵對的信念或行為。譬如以宗教的名義教導或宣稱猶太人是次等的,或以政治的手段來孤立、迫害與傷害他們,這也包含對猶太人的偏見或刻板印象。

反猶主義可算是「最長久的憎恨」,它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最早記錄在聖經的出埃及記,當時法老王想要奴役整個猶太民族,後來在以斯帖記可以讀到哈曼計畫殺掉所有在波斯帝國的猶太人。西元前三世紀開始有反猶事件紀錄,目前除了聖經的記載外,公元前270年左右發現最早的反猶太人文獻,出自古埃及祭司兼史學家曼涅托(Manetho)之手。至於最早的反猶太主義法令,則是在公元前170年至公元前167年之間,由塞琉古王朝的國王安條克四世所頒佈,內容是禁止某些猶太宗教傳統和儀式。

到了新約時代,羅馬帝國繼續迫害猶太人,當基督教變成羅馬國教,教會傳遞猶太人是殺耶穌的兇手後,宗教因素加上當時猶太人掌控歐洲許多地區的經濟,因此反猶主義持續好幾個世紀。我們所熟悉的十字軍東征就殺害了許多猶太人,甚至超越穆斯林死亡人數。中世紀時期,整個歐洲大陸由於黑死病死了兩千五百萬人,當時因為排猶心態,遂將黑死病的死因怪罪在猶太人身上,導致好幾萬名的猶太人被殺死或燒死。十九世紀末,全世界約有近六百萬猶太人住在沙皇統治的俄羅斯,而且遭受連番的反猶騷亂、逼迫屠殺(pogroms),造成俄國與歐洲各國猶太人逃亡美國,在1880到1910年間,就有超過二百萬的猶太人通過紐約市移居美國。反猶主義的最高峰,莫過於二戰期間納粹大屠殺(Holocaust),納粹黨宣傳必須鏟除猶太人才能「淨化」人類,是現代最慘無人道的種族清洗大屠殺。這些歷史傷痛都是反猶主義所造成,直到如今在基督教世界裡,特別是西方國家,反猶主義仍然存在。

至於穆斯林和猶太人的關係,起初穆斯林世界對猶太人的態度很友善,有些高官會讓猶太人管理財務或擔任港口官員。然而,到了十一世紀以後開始出現迫害猶太人的事件,很多猶太人被迫遷離家園、改信穆斯林,甚至有些穆斯林地區的猶太人,被限制只能住在當時所設置的猶太社區內。到了現代,穆斯林的反猶情緒仍然相當高漲,在沙烏地阿拉伯有教科書宣揚反猶太的觀點,記載猶太人的起源是猴子和豬。穆斯林遜尼派的《布哈里聖訓實錄》內,至少有58條提到反猶太人,例如:62章3593節記載「猶太人將要同你們作戰,你們將會戰勝他們,就連石頭都說:『喂!穆斯林!這個猶太人藏在我的後面,快來殺掉他吧!』」

一些穆斯林言論引用《穆斯林聖訓實錄》41章6985節來反猶:「復生日不會來臨,直到穆斯林殺戮猶太人。當穆斯林追殺猶太人,他們藏於石頭和樹木後時,石頭和樹木就會喊:『穆斯林!安拉的僕民!我後面的就是猶太人,快來殺他!』」巴勒斯坦的哈馬斯組織也採用這段聖訓為憲章第7條的一部分。

近年來,西歐國家的極端伊斯蘭恐怖主義加劇,多數中東難民逃往歐洲,導致穆斯林襲擊猶太人的事件增多,例如:在法國反猶事件層出不窮,2017年德國就有1453起反猶事件發生,以致這幾年西歐猶太人回歸以色列的人數也節節上升。



七、什麼是耶路撒冷症候群(Jerusalem Syndrome)?

在台灣比較少聽到耶路撒冷症候群這個名詞,什麼是「耶路撒冷症候群」?這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在精神上妄想和錯亂的現象。當朝聖的觀光客來到耶路撒冷,因為對於信仰的「非理性情感」,加上身處「聖地」之故,一連串視覺與精神混雜而導致的精神疾病。通常多數人在幾週或是離開耶路撒冷後,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

耶路撒冷症候群在1930年代由以色列現代精神疾病研究先驅之一,Heinz Herman醫師所診斷出。根據Yair Bar-El醫師等人於2000年在英國精神病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發表的文章,他們將耶路撒冷症候群分成三種類型:

第一型:強加於過去精神病史的耶路撒冷症候群Jerusalem Syndrome Superimposed on previous psychotic illness

這類患者因為信仰的關係到了以色列,他們心中有一個目標或任務,覺得需要在抵達或逗留期間完成,受到影響的人往往會認為自己是聖經或重要的宗教人物。

第二型:強加並複雜化的特殊思維耶路撒冷症候群Jerusalem Syndrome Superimposed on and complicated idiosyncratic ideations

這類患者通常會執著一個固定的想法或信念,不過這些特殊和奇怪的想法還沒有達到精神疾病的標準,一般在旅行團到了某些「聖地」時,才會出現脫序的行為。

第三型:個別並無精神病史相關的耶路撒冷症候群Jerusalem Syndrome, discrete form, unconfounded by the previous psychopathology

這類患者過去沒有精神病史,但只要他們一抵達以色列,特別是耶路撒冷,就會開始發病,離開以色列後,又會恢復正常。

以下是幾個耶路撒冷症候群的病例:

1.一位參加聖地之旅的女子,在連續失眠三、四天後,宣稱自己是馬利亞,披上旅館的白色床單,一連幾天到街上宣講遠離罪惡的道理,之後完全不記得所發生的事。

2. 2003年一位美國旅行團的團員,自稱目睹哭牆打開,救世主彌賽亞出現並對他說話,事後開始出現幻覺和脫序的行為,最後送到醫院接受治療。



八、為什麼有人說教會已經替代以色列?

「教會替代以色列」這樣的教導已經存在教會1800多年之久,最早可追朔到教父殉道者游斯丁時期(約主後160年),教會認定自己取代猶太信仰文化。第二~四世紀「替代神學」興起,外邦教會靠著靈意解經認知自己的身份是「新」以色列,並且已經取代舊約的以色列。這些教父的神學教導深深地影響西方基督教世界並流傳至今,導致西方教會歷史中,迫害猶太人的事件層出不窮,此類的神學思想稱為「替代神學」,或取代神學、置換神學(Replacement Theology, Supersessionism or Fulfillment Theology)。

什麼是替代神學?簡單來說,就是在上帝普世的救贖計劃裡,因著以色列的悖逆與不信,上帝棄絕了以色列,將過去對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摩西、大衛所應許內容,全都移轉到教會,現今以色列與上帝沒有關係,他們不是聖經所提到的選民,教會才是真正的選民,因為教會已經替代以色列,所有的應許和律法都成就在教會身上,所有的咒詛都落在猶太人身上。

替代神學與「反猶主義」有很大的關聯,歷史上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教會在1096年發動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當時羅馬天主教會所派遣的軍隊,假借宗教之名對猶太人行屠殺擄掠之實,「不信的」猶太人在基督徒士兵手下飽受蹂躪,街頭遇害和集體自殺的也很多。中世紀末期,猶太人受到更多侮辱和形形色色的逼迫,超過十五萬猶太人逃離西班牙。這樣的反猶和排猶情結,間接也影響教會不願意傳福音給猶太人,把猶太人摒棄在救恩大門之外,如今仍有教會認為福音不需要傳給猶太人。倘若教會不傳福音給猶太人,就好比保羅提醒外邦教會「你不可向舊枝子誇口」(羅十一18),忽略上帝對普世救恩的心意。

教會主張取代悖逆的以色列成為「新以色列」,才是符合神心意的「屬靈真以色列」,此思想在今日並不罕見,且具其影響力。例如:美國改革宗神學家古德恩(Wayne Grudem)在其《系統神學》的著作中引用雅各書一章1節「散住十二個支派之人」,認為雅各將新約的基督徒視為以色列的十二支派的承繼者與應驗。他更提出彼得在彼得前書屢次用舊約給猶太人的意象和應許來提及新約的基督徒,這個主題在彼得前書二章4~10節達到巔峰,他說神已經將幾乎所有在舊約裡應許給以色列的祝福都賜予教會了。基督徒是神的新「聖殿」(彼前二5)、真正的「有君尊的祭司(團)」(彼前二4~5、9)、真正的「被揀選的族類」(彼前二9)、真正的「聖潔的國度」(彼前二9),以色列民不再是神的子民,因為基督徒──猶太人基督徒和外邦人基督徒──才是現在「神的子民」,是「蒙了憐恤」的人(彼前二10),而彼得從舊約背景取用這些經文,是因為舊約屢屢警告,神將會棄絕那些持續背叛祂、並棄絕神所設立之寶貴「房角石」的百姓(彼前二6)。古德恩強調:「教會現今已經成為神的真以色列,並要得著神在舊約裡應許給以色列的所有祝福。」在這種替代神學的主張中,以色列的特殊地位被消融了。[3]

關於替代神學所衍伸出來的問題,必須透過聖經原文及猶太文化來解釋,千萬不可斷章取義、任意加添或刪減。以下列出幾點說明:

1.今日我們這些歸信主耶穌基督的新約信徒的確是神的子民,但切勿忘記使徒保羅的提醒,上帝是一位守約施慈愛的神,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因為祂沒有棄絕祂的百姓。「神棄絕了他的百姓嗎?斷乎沒有!因為我也是以色列人,亞伯拉罕的後裔,屬便雅憫支派的。神並沒有棄絕他預先所知道的百姓。」(羅十一1~2)

2.神的心意仍是要猶太人歸信主耶穌,重回本樹,完成對他們的計畫。從羅馬書九章來看,保羅從未放棄自己的骨肉之親,他仍然期待以色列全家可以得救,更以橄欖樹為比喻,提到悖逆的以色列如同被砍掉的枝子,但保羅卻說:「你就不可向舊枝子誇口;若是誇口,當知道不是你托著根,乃是根托著你。你若說,那枝子被折下來是特為叫我接上。不錯!他們因為不信,所以被折下來;你因為信,所以立得住;你不可自高,反要懼怕。神既不愛惜原來的枝子,也必不愛惜你。可見神的恩慈和嚴厲,向那跌倒的人是嚴厲的,向你是有恩慈的;只要你長久在他的恩慈裡,不然,你也要被砍下來。而且他們若不是長久不信,仍要被接上,因為神能夠把他們從新接上。你是從那天生的野橄欖上砍下來的,尚且逆著性得接在好橄欖上,何況這本樹的枝子,要接在本樹上呢!」(羅十一1824)

3.以賽亞書提到,在不信和悖逆的以色列民中,上帝都為自己留下一些被揀選的餘民。以賽亞書二十八章5節說:「到那日,萬軍之耶和華必作他餘剩之民的榮冠華冕。」以賽亞書三十七章3132節提到:「猶大家所逃脫餘剩的,仍要往下扎根,向上結果。必有餘剩的民從耶路撒冷而出;必有逃脫的人從錫安山而來。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

4.將來猶太人和教會都要因著耶穌基督合而為一,成為一個新人。以弗所書二章1418說:「因他使我們和睦(原文作因他是我們的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因為我們兩下藉著他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

5.上帝與亞伯拉罕立約要賜給他的後裔應許之地(創十五),保羅說後裔是指以撒生的雅各(羅九713),上帝再次重申雅各的名要稱為以色列,並且向他應許當年賜給亞伯拉罕和以撒的土地,未來要賜給以色列(雅各)和他的後裔(創卅五1012)。加拉太書三章29節說:「你們既屬乎基督,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是照著應許承受產業的了。」以弗所書三章6節提到:「這奧秘就是外邦人在基督耶穌裡,藉著福音,得以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 」這個應許的繼承是我們成為猶太人諸約祝福和信心產業的共享者,所參與的乃是屬靈的祝福,以及偉大無比的基督豐盛救恩,因為「神願意叫他們知道,這奧秘在外邦人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就是基督在你們心裡成了有榮耀的盼望。 」(西一27)

因此,以色列並沒有被教會替代,聖經中仍有對以色列的應許尚待應驗。事實上,「神並沒有棄絕祂預先所知道的百姓」(羅十一12),而且「照著揀選的恩典,還有所留的餘數。」(羅十一5)末後必如聖經所應許「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羅十一26)!


[1] 巴爾福宣言:英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地為猶太人建立國家。 [2] https://electronicintifada.net/content/usa-today-publishes-call-ethnic-cleansing/4042 [3] 古德恩,《系統神學》(台北:更新傳道會,2011),頁873。

25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